同型胱氨酸尿症

同型胱氨酸尿症

概述:同型胱氨酸尿症(homocystinuria)又称高胱氨酸尿症,是蛋氨酸代谢过程中由于酶缺陷,蛋氨酸代谢紊乱而致疾病。是一种含硫氨基酸的先天性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多发性血栓形成、智力不全、晶体异位和指(趾)过长等。
    根据生化缺陷的部分,可分为4型:胱硫醚β-合成酶缺乏型(简称“合成酶型”)最常见,是由同型胱氨酸尿变为胱氨酸的途径受到阻滞。胱硫醚合成酶吡哆醛代谢缺陷型(简称“辅酶型”)因辅酶代谢缺陷,影响胱硫醚合成。5-甲基四氢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缺乏型(简称“甲基转移酶型”)是同型半胱氨酸变为蛋氨酸的代谢途径发生紊乱。N5,10-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型(简称“还原酶型”),此酶缺乏时,同型半胱氨酸的甲基化作用不全。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Carson及Waismarl等(1962)最早报告。本病多于出生后5~9个月起病。晶体脱位多在10岁左右才发生。在青春期,所有病人在青少年期都可出现骨质疏松。氨基酸代谢病的发生率差异很大,有文献资料报告同型胱氨酸尿症发病率为2.5/10万~5/10万活婴。

病因

病因:同型胱氨酸尿症为常染色体遗传性代谢性疾病,突变基因可能位于2号染色体短臂。系由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降解代谢障碍而致病。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蛋氨酸为一种必需氨基酸,其主要转换途径是把分子中的硫转移给L-同型半胱氨酸,再进一步转化为胱氨酸。(Lalonge等,1994)在该病患者中的SLC3A1。基因中检测到一个半胱氨酸,467位至苏氨酸的突变,此突变基因能诱导氨基酸转运活性几乎完全消失。
    现已发现在这种转化过程中,有多种酶的缺陷能引起某些氨基酸沉积于细胞内,同时伴有血清中其他氨基酸浓度升高。同样,这种酶缺陷也可影响到同型半胱氨酸再甲基化转化为蛋氨酸。蛋氨酸转化到同型半胱氨酸的第一步是形成S-腺苷酰蛋氨酸。该反应受甲硫氨酸腺苷酰转移酶催化。正常时,ATP分子的腺苷酰被转移到蛋氨酸上,形成腺苷基蛋氨酸,这样以后就能参与几种转甲基反应。在正常人细胞内,S-腺苷基蛋氨酸转甲基形成S-腺苷基同型半胱氨酸,后者可很快水解,并可与丝氨酸合成胱硫醚,其间经过一步转硫反应也可再甲基化而形成蛋氨酸或氧化为同型胱氨酸。蛋氨酸代谢开始两步反应受阻滞,可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沉积于组织中,同时尿和血清中的浓度也升高,蛋氨酸约占饮食蛋白中氨基酸的2.5%,在体内一部分合成组织蛋白,主要部分转化为胱氨酸、同型胱氨酸及其他衍生物(图1)。
    同型胱氨酸尿症根据其生化缺陷不同可分3型:
    1.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型  简称合成酶型。此型最多见。由于从同型半胱氨酸转化为胱硫醚的代谢途径发生阻滞,因而血和尿中同型胱氨酸和蛋氨酸浓度都增多。蛋氨酸经中间代谢产物S-腺苷基蛋氨酸和S-腺苷基同型半胱氨酸转化为同型半胱氨酸,后者可被氧化成同型胱氨酸或丝氨酸并结合成胱硫醚。形成胱硫醚的反应受胱硫醚合成酶催化,该酶需维生素B6作为辅酶。因此,部分病例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6治疗有效。
    2.甲基四氢叶酸-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酶缺乏型  简称甲基转移酶型。此型病人的甲基转移酶酶蛋白本身的活性并未降低,而有辅酶(维生素B12)缺陷。正常时,同型胱氨酸经过甲基化作用可形成蛋氨酸,这种转化是在甲基转移酶催化下进行的,所需辅酶是维生素B12的活化型,即甲基维生素B12。本型是由于体内维生素B12代谢异常,不能将体内吸收的维生素B12在细胞内转化为活性型的有辅酶功能的维生素B12所致。
    3.N5,10-甲烯四氢叶酸还原酶缺乏型  简称还原酶型,此型的功能是催化   N5,10-甲烯四氢叶酸还原为N5-甲基四氢叶酸。后者可为同型胱氨酸经甲基化而转变为蛋氨酸的反应中提供甲基。该酶缺乏时,不能形成足够的N5-甲基四氢叶酸,所以可引起同型胱氨酸甲基化不足而沉积于体内,同时出现同型胱氨酸尿症。
    正常时,胱硫醚合成酶存在于肝和脑组织内。此种酶缺乏时,酶活性只有正常的1%~2%。由于同型胱氨酸不能形成胱硫醚,所以血中的同型胱氨酸和蛋氨酸都增多,尿中也可排出大量的同型胱氨酸和一定量的蛋氨酸。
    甲基转移酶缺乏引起的同型胱氨酸尿症,血浆中甲基B12减少,血和尿中同型胱氨酸和甲基丙二酸都增多,血中蛋氨酸不增高,甚至可以减少,这也是与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型的主要不同之处。血和尿中胱硫醚增多,血中叶酸也增多。
    病理改变表现:各种器官内的血管(动脉和静脉)都表现为血管内膜纤维化、增生、弹力纤维破坏和管腔狭窄或闭塞。主动脉有缩窄或扩张所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大血管中层变薄,动脉和静脉有血栓形成。脑白质内有多灶性脱髓鞘性变、血管损害、多发性栓塞灶形成脑软化及海绵样变性。硬脑膜窦可见有血栓形成。于脑实质内还可见神经元丧失。本病代谢障碍与血栓形成,可能与高浓度的同型胱氨酸能激活凝血因子或改变蛋白多糖的结构有关。肝内可见有脂肪变性,伴有粗大的线粒体及多泡性小体。肾内可见有上皮细胞肿胀。横纹肌显示有局灶性碎片形成“Z”带破坏及肌丝结构紊乱。眼内组织最常见的改变是有小带状异常。骨骼改变为骨形成不良的骨质疏松。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由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引起的同型胱氨酸尿症患儿在出生时正常,多于生后5~9个月起病。患儿发育延迟,身材矮小,直到1岁才能独立坐着,到2岁才能勉强走路,呈鸭步态。小儿期以后反应迟钝恶化,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的程度因人而异,智力低下和反应迟钝有发展较慢的倾向。除癫痫发作外,尚可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肌阵挛发作、痉挛、深反射亢进等。
    晶体脱位多在10岁左右才发生。在青春期,约90%的病例可出现这种眼部特征性改变。晶体常向下脱位。晶体脱位的方位、发生时间和损害类型,均不同于马方综合征。本病还可发生虹膜肥厚和近视,而发生青光眼、白内障和视神经病变者则较少见。
    几乎所有病人在青少年期都可出现骨质疏松,其他骨骼异常可有脊柱侧弯、胸廓畸形、高腭弓、膝外翻伴有膝关节粗大和高足弓等。长管骨常细长,许多病例还可出现蜘蛛指,容易发生骨折。无马方综合征所特有的关节和韧带松弛。
    发生静脉闭塞和脑血管栓塞,在临床上最为常见。而发生周围动脉闭塞、肺动脉栓塞和心肌梗死者则较少见。肾动脉栓塞可引起高血压,冠状动脉栓塞可发生心肌梗死,也可发生凝血酶原减少和肌病等。
    皮肤血管病变常引起皮肤网状青斑,此外皮肤变薄,面颊部常显著潮红,头发常稀少、本病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可出现以上所有特征及严重智能发育障碍并早期死于血管病变。但也可仅有晶体脱位和轻度骨骼改变而无其他异常者。
    甲基转移酶缺乏型的临床表现轻重不等,可有智力发育延迟、马方综合征样外观、体格发育落后、反复感染、不同程度的神经症状如惊厥等。部分病例可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和肝脾肿大。晶体脱位、骨骼异常和血管闭塞则较少见。本型虽有甲基丙二酸尿,但没有严重的酮症酸中毒症状。
    还原酶型同型胱氨酸尿症,在临床上与以上两型表现不同,其主要表现是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智力低下、紧张症、周围神经病变、肌病、精神分裂症样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共济失调,没有血管、骨骼和晶体症状。此型中还有一些病人以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同型胱氨酸尿症和甲基丙二酸尿症为特征,临床上表现为小儿期有严重的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烦躁不安,消瘦,反复感染,厌食,恶心,呕吐和腹泻。无神经、骨骼、血管和眼部异常。

并发症

并发症:病人可有弓形足、脊柱侧凸及后凸等,毛发淡黄、稀少和质脆。同型胱氨酸尿症发生脑梗死者可有偏瘫、失语和抽搐。胱硫醚合成酶缺乏型病人青春期可死于冠状动脉闭塞。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和尿中同型胱氨酸过高。
    2.合成酶缺乏型血中蛋氨酸升高。
    3.转移酶缺乏型和还原酶缺乏型血、尿中胱硫醚增多。
    4.有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5.转移酶缺乏型血中叶酸升高。

其他辅助检查

其他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表现为骨质疏松,远端骨骺和干骺端增粗,长管骨细长,尺桡骨远端出现骨刺,腕骨增大,长细肢畸形,易于弯曲或骨折。脊柱侧突和后突,椎体呈鱼椎状变形。鸡胸或漏斗状胸。
    2.血管钙化,血管造影血管内膜呈条纹波浪状外观,体循环和肺血管阻塞(血栓形成和栓塞)。

诊断

诊断:根据临床特征,怀疑本病者,需依靠化验检查确诊。尿中同型胱氨酸增多。本实验阳性证明尿中有过量的二硫化物(如含硫氨基酸)。假阳性者可见尿中有大量的青霉胺、胱氨酸、丙酮、谷胱甘肽等。可用肝活检和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以测定酶的活性。
    新生儿筛选试验在生后第4天即可进行,其方法是测定尿中同型胱氨酸和血中蛋氨酸。杂合子诊断方法是测定肝或淋巴细胞的酶活性。
    产前检查,可以通过培养羊水细胞以测定胱硫醚合成酶的活性,近年来也能测定甲基转移酶的活性,从而可以诊断出甲基转移酶缺乏型病例。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应首先排除马方综合征。虽然两者的临床特征相同,但马方综合征病人尿中绝无过多的同型胱氨酸。临床上还需与引起神经、骨骼异常的黏脂贮积症相区别。通过有关实验室检查和X线表现,很容易区分。
    本病三型的生化缺陷不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故必须将三型加以区分。本病三个临床分型的鉴别见表1。

治疗

治疗:
    1.合成酶缺乏型的治疗原则是限制蛋氨酸的摄入和应用大量维生素。早期应用低蛋氨酸饮食可以预防症状的发生。要补充胱氨酸,长期低蛋白饮食。应少食动物蛋白。可用黄豆、扁豆等植物食品。
    2.对甲基转移酶缺乏型和还原酶缺乏型,不应限制蛋氨酸的摄入量,但其摄入量要适当。
    大剂量维生素的应用不仅适用于甲基转移酶型和还原酶型,也适用于合成酶型。大剂量维生素B6用于合成酶型,可使约半数病例于数天内即出现生化代谢改进,以后长期应用可维持尿中不出现同型胱氨酸,使血中蛋氨酸含量也变为正常。对于维生素B6治疗无效的病例,有时加用大量叶酸可有效,因患本病者叶酸也减少。此外,对限制蛋氨酸摄入的病例,由于动物蛋白入量不足,维生素Bl2也有缺乏,所以应予补充。对于甲基转移酶缺乏型和还原酶缺乏型,更应给予大剂量的维生素B12或大剂量的叶酸,以改善同型胱氨酸的甲基化。还应补充甜菜碱和其他前质胆碱,以促进其甲基化作用。
    在确诊同型胱氨酸尿症之后,临床上常不易区分其酶缺陷类型,可首先给予大剂量维生素B6每天100~500mg,连用数周,对有效病例可以逐渐减量,有些病例的最低有效剂量为每天25mg,可按此量维持应用。对于单用维生素B6治疗无效的病例,可再加用大剂量叶酸每天10~20mg,维生素B12每天0.5~1mg,有效者可长期联合应用大剂量维生素,并逐步调整剂量。对于大剂量维生素完全无效的病例,可试用低蛋氨酸饮食,补充胱氨酸,并加用甜菜碱

预后

预后:合成酶缺乏型预后较差,若不经治疗,多于20~30岁死于血管并发症。少数甲基转移酶缺乏型,可早期死于反复感染。还原酶缺乏型可存活到成人。

预防

预防:
    1.遗传病的预防  开展婚姻和生育指导,努力降低人群中遗传病发生率,提高人口素质。  
    2.纠正代谢紊乱  这是目前治疗遗传性代谢病的最主要方法。
    (1)饮食控制(禁其所忌):当代谢异常造成机体某些必需物质缺乏时,通过饮食加以补充;而当代谢物质发生贮积时,则限制此代谢物或其前身物质的摄入,来维持平衡。
    (2)产物替代:当重要的酶促反应产物不足而致病时,可直接补充相应的必需的终产物。
    (3)酶替代疗法:直接给酶缺陷患者提供相应的正常的酶。

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目录

Copyrights 2005-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